今四月二十二日, 慶尙監司吳命恒留對引接入對時, 慶尙監司吳命恒所達, 嶺南射軍木捧留各邑, 自監營句管者, 非但平時之用, 實爲緩急之備矣, 近年以來耗損者無他, 牟利之輩, 受帖上司, 輕價買取, 亦或劃貸他所, 因仍不還, 故漸至耗竭, 豈不寒心哉, 各邑亦爲私自貸用, 只存虛簿云, 極爲無據, 自今申飭備局及京各司, 俾絶劃貸發賣之弊, 又嚴飭各邑, 準數捧留, 不時摘奸, 如有犯科者, 從重論罪何如, 令曰, 亦爲申飭, 又所達, 倭人一年應給公作木七百餘同, 還作米一萬六千石, 磨勘分定, 納于東萊, 以轉給倭人, 而不能逐年條這之輸納, 故每與倭人爭其年條, 且近來差人牟利之輩, 稱以受出手標, 至有僞造現發之事, 今方査治, 蓋年條多錯, 文書胡亂, 彼人相爭, 每由於此, 事極駭然, 自今嚴飭東萊府, 詳査年條, 無得錯亂, 痛禁京外受標防納之弊, 未准給者, 從速計給, 未准捧者, 治罪督徵, 宜自備局申飭故敢達, 令曰, 申飭于備局可也, 又所達, 本道還穀便是軍餉, 凶年則用以活民, 緩急則賴以餉軍, 海邊之穀, 則便於輸運, 故移轉殆盡, 山郡所儲, 則委積甚多, 殊涉不均, 此後各邑所在米穀, 酌量多少, 一從民戶, 分排其數, 自山郡從其附近, 次次移運於海邊, 則彼此皆均, 可除道內之弊, 故敢達矣, 令曰, 依爲之, 又所達, 本道則邑所在京各司寺奴, 專屬防軍, 而每多闕額, 未及充定, 故例以留布, 充送闕額之數, 目今各邑非無寺奴, 而守令見欺於奸吏, 不得充定, 每以留布劃送, 雖以向年御史李台佐書契觀之, 慶州寺奴身布, 皆歸於奸吏之囊橐, 人以漸詐, 冒頉多岐, 留布代送, 歲增月加, 誠極駭然, 此後防軍寺奴僞頉及漏案者三名以上抄出, 決杖於營門, 則或可惕念故敢達矣, 令曰, 依所達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