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議政李所啓, 此卽慶尙左水使黃震文狀啓, 封山下居驛保騎保趙貴男, 失火罪狀稟處事, 而刑曹覆啓, 旣有己卯年一罪論斷事目, 令廟堂稟處事允下矣, 蓋以邊山屢次失火, 故勿論放火失火, 皆以一罪論斷事定奪, 而其時已有過重之議矣, 其後更爲稟定, 邊山失火人老郞金, 十次嚴刑, 不服後減死定配仁川, 白雲山失火, 則不但與邊山有異, 且是十三歲兒故, 亦爲他道定配矣, 今此趙貴男所生, 則只是陳田燒草時, 偶然失火, 以致延及則如故放火者有異, 雖同是封山, 而與邊山自有間隔, 放火失火, 不復區別, 竝以一罪論斷, 終未知如何, 一罪論斷與否, 事關重大, 不敢循例回啓, 敢此仰達, 右議政申曰, 老郞金定罪之時, 臣亦爲入侍矣, 邊山乃是長養船材之地, 故朝家之重其律者, 不但意在禁松, 亦慮其侵耕之患也, 民人若有侵耕之道, 故爲放火, 則其情可惡, 而放火及失火, 無以區別, 故其時大臣, 必以勿論情犯, 斷以一罪者, 其意有在也, 但朝家勘罪, 必隨情犯, 而有所輕重, 不問情犯, 斷以死罪, 似爲過重, 且雖曰, 同是禁山, 亦不無彼此輕重之別, 頃者白雲山失火人定罪之時, 降爲此律者, 誠以此也, 今此趙貴男, 因其放火陳田, 有此延及, 而且其封山與邊山輕重, 似有差殊矣, 上曰, 此與邊山, 輕重自別, 永宗旣不用一罪之法, 以此律論斷可也, 李曰, 當以此分付, 而第事係重罪, 不復究問, 徑先定配, 亦似未安, 爲先刑推三次, 問其放火之故, 終不就服後, 宜有處斷之道矣, 上曰, 依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