기사제목左議政 徐文重이 입시하여 軍布를 嶺南도 湖南의 전례대로 내게 할 것 등에 대해 논의함/失火 罪人, 捉虎節目  
연월일숙종 25년 1699년 11월27일(음)
今十一月二十六日三覆入侍時, 左議政徐所啓, 軍布·錢布, 分半收捧事, 曾已定奪矣, 兩南則木花稍稔, 故當年條, 以布收捧, 舊未收, 以錢收捧事, 有所稟定矣, 湖南則因本道狀聞, 以此意回啓分付, 而嶺南, 則本道無稟啓事, 故尙不得擧行矣, 今則冬節過半, 不可不趁卽擧行, 依湖南例, 一體施行之意, 分付慶尙監司何如, 上曰, 一體分付可也。
又所啓, 全羅道邊山失火罪人, 令本道, 嚴刑鉤問矣, 卽接監司狀啓, 則四次加刑, 尙不就服, 慮其徑斃, 姑爲停刑稟啓矣, 蓋當初事目, 禁山衝火人, 一罪論斷事, 一依庚戌年定奪施行矣, 凡衝火, 則係是故犯, 更無可言, 而無論故犯與否, 斷以一罪則已, 旣已訊問, 則未得輸情, 而直論一罪, 似爲不當矣, 此事必須明白定奪, 可爲日後遵行, 故敢此仰稟, 右議政李曰, 嚴禁之道, 則毋論衝火與失火, 可以一罪論斷, 而以事目言之, 則衝火則律以一罪云, 可見其失火者, 有別於故犯也, 今此罪人等, 當初以竝論一罪爲重難, 姑令鉤問矣, 旣已鉤問, 以未得取服之故, 徑先律之以故犯, 其在法例, 恐或不然矣, 行判敦寧崔曰, 其時啓本見之, 則數月之內, 三次失火, 而所燒周廻, 至於三四十里, 體大木數萬株, 盡爲延燒云, 恐不出於偶然失火, 決不可有所容恕矣, 印信僞造, 大明律則非死罪, 而我國大典, 定以一罪, 今此禁山事, 亦當嚴立科條, 以爲懲治之道, 故臣則以不可少緩之意, 曾已仰達矣, 徐曰, 判敦寧在議政府時, 如此仰達矣, 今此罪人, 則旣已鉤問, 未及輸情, 而徑斷一罪, 亦非法意, 此罪人, 則姑令減死, 前頭則勿論衝火與失火, 皆以一罪論斷, 禁山樵採, 亦爲嚴禁, 未知何如, 上曰, 以沈枋狀啓見之, 黃腸禁山, 亦無着實禁斷之事, 故偸斫無數, 培養甚難, 法禁若緩, 則其弊無窮矣, 李曰, 初不鉤問則已, 累次不服之故徑先斷之以一罪, 法例終有所不然, 若曰, 衝火·失火, 不當區別, 則自今更爲定式, 容或可矣, 且此罪人, 仍爲加刑, 以輸情爲限, 亦或一道, 而直斷以一罪, 臣意則未知其得當矣, 崔曰, 今此失火, 因南草落火云, 而南草落火, 豈至延燒三四十里耶, 必是飾辭, 渠之所言, 何可取信耶, 今若以故放與失火, 有所區別, 則雖故犯之人, 必無直招之理, 皆將以偶然失火爲辭, 若然則終無得實正罪之事矣, 且今此犯人, 是三四十里放火, 而謂之偶失, 免於重罪, 今後則雖些少放火, 皆置死罪, 亦未免輕重之失宜, 臣意則此犯人, 決不可容貸矣, 徐曰, 正犯, 乃老郞金也, 隨從石亂崖木商等, 吸草之時, 不爲隨去云, 故監司刑訊, 各一次後, 姑爲停刑, 老郞金, 亦無援引之事云, 似當有區別之道, 而凡治獄, 正犯伏法然後, 聽從者決罪, 則雖難徑先放送, 而一體久囚, 滯獄可慮, 未知何如, 上曰, 隨從二漢, 則異於正犯, 先爲定配, 老郞金, 則仍爲刑訊, 期於輸情事, 分付該道, 而今後, 則勿論衝火與失火, 皆以一罪, 論斷可也, 左副承旨李健命所啓, 頃者捉虎事目, 自備局頒下, 而各邑如有虎患, 則卽報軍門後, 發送軍卒, 乃事目中意也, 廟堂蓋慮京軍門軍卒貽弊外方之患, 而事目頒下, 已過旬望, 尙未聞某邑之馳報請捕者, 雖緣各邑此時多事之致, 而以臣所聞, 近京之地虎患, 比來益甚, 則各邑之慢不致意, 據此可知, 臣意則京軍門捉虎軍, 酌定其數, 分路出送, 趁此雪後, 刻期搜捕, 而至於京軍作弊, 則使各其將校, 嚴飭禁斷, 則軍門號令, 豈可不行於數日程之地乎, 爲民除害之道, 不可緩忽, 故敢達, 左議政徐曰, 承旨所達誠是, 而虎患, 不知的在其某處, 而發遣軍卒, 亦有弊矣, 上曰, 某處有虎患事, 的知然後, 乃可發軍矣, 右議政李曰, 許多群邑, 不可徑發京軍, 申飭各道監司, 各別設機捕捉宜矣, 上曰, 承旨所言, 外方之不卽報知者然矣, 事目頒布已久, 而無一邑擧行, 近來朝廷命令, 外方例多慢忽之事, 京畿監司推考, 使之各別申飭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