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四月初三日晝講入侍時, 檢討官宋徵殷所啓, 臣因兵曹判書李濡陳達, 捕盜一事, 竊有所懷, 惶恐敢達, 臣曾在下邑之日, 見討捕使軍官, 持關捕捉者, 相屬於列邑, 一日而或再至, 掩捕之際, 一村駭竄, 此則雖不暇恤, 而但無狀賊人輩, 或因睚䀝之怨, 其所援引, 多是良民, 不分玉石, 押送營門, 盜藏賂遺, 傾家破産, 況一陷死地, 生還者無幾, 守令或知其冤狀, 據實枚報, 則營將多不肯從, 至有相較之事, 故守令亦不得不送, 當此民不料生之日, 良民之受害, 反有甚於盜賊, 誠深憫憫矣, 凡在賊援之類, 若令自本官, 先爲推覈, 得其端緖而後, 押送于討捕使, 其中冤枉之人, 勿令混同捉送, 則實爲保全良民之一道矣, 推覈而若有可疑之端, 則爲守令者, 寧有容護掩匿之理乎, 此事別樣申飭何如, 知事李濡曰, 治盜一款, 實難得中, 緩則有罪者倖免, 急則無辜者橫羅, 論其先務, 莫如擇送營將, 而營將以武夫之故, 各邑守令, 多不奉行其號令, 以致上下官相較之弊矣, 凡賊徒之見捉者, 自其邑, 爲先窮問取服後, 移送討捕使例也, 今後討捕使之直爲捉去, 不使本官推覈, 以貽騷擾之之弊者, 及守令之不善奉行營將號令者, 竝爲論罪之意, 申飭何如, 上曰, 擇差營將, 爲治盜之第一策也, 侍讀官林濩曰, 臣在鄕曲, 稔知此弊矣, 各邑不先究覈, 而直送于討捕使, 以此良民, 頗多呼冤矣, 上曰, 擇送營將, 使之明覈治盜, 而營將若或不善治盜, 則罪其營將, 守令如不奉行營將之令, 則罪其守令事, 分付諸道監司, 各別申飭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