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七月二十三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 左議政柳所啓, 兪集一事, 李世載疏論之後, 領府事南陳達, 以爲集一, 所當拿問, 而在館之倭, 得聞此事, 則恐或有妨礙之端, 故只爲先罷後推, 今則倭人已去, 別無妨礙之事, 而第臺臣疏中, 逞其欺詐云者, 語甚重大, 槪以差倭之方請, 再度書契之回答, 而徑受上船宴, 京外皆以爲疑訝, 臺臣所謂欺詐, 亦出於此耶, 有未可曉者, 而集一, 若果有欺誑之事, 則倭人還歸之時, 有送書萊府之事, 而無一言及於樓慰官, 以此言之, 亦不可專以欺詐, 目之也, 今若有査覈之擧, 則推捉譯輩之際, 必致煩撓, 且其所謂欺詐云者, 亦未知其必如臺臣之疏, 但當初倭人請受回答之時, 集一, 不爲嚴辭拒斥, 反爲啓請於朝廷, 已欠峻截, 未回下之前, 徑先上來, 自朝家, 雖欲答書, 使誰傳之耶, 臣意則以此直爲勘罪, 似可矣, 僚相, 今方入侍, 下詢而處之, 何如, 上曰, 何如, 右議政申曰, 差倭, 以必受再度書契爲請, 而遽受上船宴, 此乃集一欺詐之謗, 所由起, 而臺臣之疏, 未知此外, 有何別樣所聞而發耶, 旣無欺詐之明證, 而推緘之外, 更無可疑之端, 則邊上事體雖重, 有何更問之事, 而必爲拿治乎, 第其旣請於朝廷, 不待回下, 徑先上來, 殊極失着, 以此參酌, 罪之似可矣, 吏曹判書尹趾善曰, 集一推考時, 未照律矣, 左議政曰, 雖未照律, 推考後照律者, 與直爲論罪, 事體有異矣, 上曰, 此事未知其必爲欺訴, 而但不爲留待, 徑自還歸, 事甚非矣, 以此加罪, 可矣, 左議政曰, 若以爲不必拿問, 則以罷職以上之罰, 自上參酌, 直斷何如, 上曰, 削職, 可也。
又所啓, 申懹, 爲江原監司時, 以宮家折受事査啓, 其時令諸道巡撫使, 詳察此弊以來, 故欲待巡撫使復命後回啓, 而連有事故, 未果矣, 臣取見諸道監司及巡撫使狀啓, 則多有難處之端, 慶尙監司狀啓則以爲民人輩, 雖稱有文券, 而有不可取信, 無寧定其折受之年限云, 而此亦有不可行者, 年限未滿之前則雖是分明有主之地, 不得出給, 年限旣過之後則雖是當折受之地, 亦不得仍存, 此非於公於私兩便之道, 全羅道巡撫使則以監司, 已有狀啓, 不爲啓間, 監司狀啓則不陳所見, 只謄各邑報狀, 而曰, 有文券田畓幾結, 無文券田畓幾結, 其所謂文券, 亦不辨其虛實而, 成冊上送, 朝家爲軫民冤, 旣令外方査啓, 民間顒望方切, 而若以白文不可信, 不許聽施, 則民情, 必皆落莫, 若盡爲出給, 則宮家無折受之處, 此甚難處矣, 宮家折受, 何等微事, 而群下每以此仰達者, 蓋以關係民弊, 貽累聖德, 不得不爾也, 聖上, 亦宜務存長慮, 必使下民, 無呼冤之弊, 故玆敢畢陳所懷, 臣取見前後文書, 則丙寅年淑儀房田畓二百結, 依例劃給事傳敎, 甲戌年兩房田畓各二百結, 依前例劃給事, 命下, 以此觀之, 則二百結折受, 似是定式, 而臣取考該曹諸宮家折受結數, 則明禮·於義·壽進·龍洞四宮則姑舍勿論, 此外諸宮折受者, 或至七千餘結, 或至五千餘結, 或至四百餘結, 其過於定式, 若是之多, 則豈非未安者乎, 以事體言之, 則定限二百結外, 盡爲革罷爲宜, 而其中陳久之地, 亦必參錯, 不能的知其實結之數, 且念一朝減削, 則宮家, 亦無以成樣, 今若於二百結外, 勿許免稅, 則似好, 而小民耕作者旣納官稅, 又納宮稅, 則是爲置役, 民怨, 必將滋甚, 凡事情, 在所顧慮, 旣不可定其年限, 又不可從其文券, 又不可二百結外盡罷, 又不可不許免稅, 難處之端, 如此, 故敢此仰稟矣, 上曰, 宮家折受有定限, 而以舊宮家觀之, 則每過其限, 或至累千結, 槪陳荒處多, 故如此矣, 今若劃定二百結, 則宮家必無以成樣矣, 左議政曰, 臣亦知事勢如此, 故不敢以劃定二百結爲請矣, 上曰, 文券, 亦不可取倍, 只令收其地稅則如何左議政曰, 二百結外, 勿許免稅, 則似好, 而民將疊役, 故不敢以此爲請, 今若於二百結定限之外, 盡爲革罷, 則宮家, 將無以成樣, 古語曰, 以公賦稅賞賜之, 則甚足, 傳曰, 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若自朝家量給米布·銀貨, 使該宮, 自備庄土, 使得以成樣, 則公私兩便, 而今日有司諸臣, 多不入侍, 故不敢直請矣, 上曰, 他大臣及諸臣所見何如, 右議政申曰, 文券, 旣不可信, 年限, 亦不可定, 今若定限二百結外, 一倂革罷, 朝家, 量給銀貨, 補其不足, 且其所給二百結, 則必以實結充給, 此外切勿許折受, 則事甚便當矣, 左議政曰, 二百結定限之外, 令有司量給價物, 使該宮, 自備庄土, 未備之前, 限年賜以公賦稅, 則公私俱便矣, 上曰, 二百結則以實結劃給乎, 刑曹判書閔鎭長曰, 擇其好處, 使之自望好矣, 上曰, 左相所達似好, 而民人等有文券處, 則何以處之耶, 左議政曰, 若行臣言, 則文卷有無, 在所不論也, 壽進·明禮·於義·龍洞四宮則事體異於他宮, 曾有別判付矣, 此四宮及明善·明惠兩房則以戊辰年爲限, 戊辰以前折受處則仍存, 戊辰以後折受處則盡爲革罷, 何如, 右議政申曰, 四宮及明善·明惠兩房折受處, 初因大臣陳白, 以戊辰爲限定式, 其時群下, 莫不欽仰, 則厥後政有成命, 豈不爲有損於聖德乎, 自上旣軫民隱, 有此無前之擧, 必須大段變通而後, 方副民情, 一依戊辰定奪, 其後折受, 盡爲革罷, 乃可也, 上曰, 六宮戊辰以前折受處則仍存, 戊辰以後折受處則革罷, 此後永勿折受事分付, 此外三宮, 亦依大臣所達, 施行可也, 左議政曰, 分付各宮, 使之依願自望, 待戶判出仕, 更爲稟定, 量給價物, 何如, 上曰, 賜與則不入於折受之中耶, 左議政曰, 然矣, 上曰, 給價事, 追後定奪, 可也, 左議政曰, 今旣以此定奪, 則各道狀啓, 亦無回啓之事矣, 上曰, 然矣。